
國民"崇洋"催生"假洋牌" 貼金"洋名"價值幾何
來源:尚標知識產(chǎn)權 發(fā)布時間:2011-03-27 15:35:00 瀏覽:3933
周一的央視《焦點訪談》曝光了在大商場設高檔專柜的某些意大利服飾品牌,其實是最地道的中國貨,而他們擁有的,就是一個洋名。比如節(jié)目中被點名的“卡爾丹頓”,在不少機場都有進駐,而且營業(yè)面積之大、裝修之豪華,確實從形象上堪比國際大牌。不過我想問的是,消費者買的是品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歷史、裁剪、設計,還是僅僅一個名字?
“卡爾丹頓”的真正來歷是什么?這個品牌目前在全國有570家專賣店(柜),其中機場店有30余家。它的真正誕生地是深圳,只在意大利進行了商標注冊,并沒有生產(chǎn)、經(jīng)營、銷售記錄。據(jù)了解,在意大利注冊一個商標的代價是:提供公司地址、商標圖案等最基本的信息,通過商標注冊代理公司,花上3000-10000元人民幣,整個流程在1年半之內就能完成。而所謂的意大利品牌,帶來的效益又是:一件正裝西服的價格是8000-15000元,經(jīng)銷商的拿貨價是3000-5000元,三倍的利潤。更有經(jīng)營者透露,200元成本的服裝,如果包裝成意大利、法國等品牌,賣到商場的價格就能在1000元以上,四五倍的差額。
好了,現(xiàn)在你知道自己的錢花在什么地方了?也許你一個人,就支付了整個商標的注冊費。
近些年,服裝行業(yè)出現(xiàn)了“國際品牌本土化、國內品牌國際化”傾向。洋品牌的滲入使得國內服裝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,也使得民族品牌服裝面臨的市場形勢越來越嚴峻,當無力與國際品牌抗爭時,有些國內的服裝企業(yè)便尋求了另外一種生存方式,即取一個外國名,然后“國際注冊、國內生產(chǎn)、國內銷售”。不明白的人以為是外國服裝。商場顯然也更愿意接納假洋牌而非本土品牌。有人也許會問,為什么沒有人出來管管這些品牌?但事實上,假洋牌都是被消費者慣出來的。洋品牌的娘家在中國,只是到國外登記注冊了一個“洋名”,它們的設計、生產(chǎn)、銷售統(tǒng)統(tǒng)在國內,如果它沒有夸大宣傳,這種“假洋牌”是合法的,你不能用法律法規(guī)去制約它。
但是,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(chǎn)。消費者所關注的“假洋牌”,恰恰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消費心理:認洋牌、認名牌。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,說白了“假洋牌”無非是營銷宣傳的一種商業(yè)策略。舉個極端的例子,北京燕莎商場不少假洋牌都存在,而這種品牌選擇策略完全是由商場的定位和市場決定的。燕莎商場的中高檔定位要求進場的服裝也都必須是中高檔品牌。商場緊挨使館區(qū),周圍環(huán)境也要求服裝的檔次必須定位于中高檔。以前商場也經(jīng)銷國產(chǎn)品牌,但一些在其他大眾化商場銷量很高的國產(chǎn)品牌在燕莎的銷量就是上不去。最后商場只能請假洋牌出場了。
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“假洋牌”的普遍存在,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國服裝品牌與國際品牌的距離,帶動了一些企業(yè)更好地與國際接軌。另一方面,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:為什么這種與國內服裝品牌相比只是注冊地點不同的“洋品牌”,就能夠穩(wěn)居高檔商場,并能夠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?在經(jīng)常穿這些洋品牌的消費者看來,只要是洋品牌就是好,穿著就是覺得比國內服裝高一等。這種現(xiàn)象一方面反映了消費者對洋品牌的盲目追求,同時也印證了我國服裝品牌在品牌運作上還存在著嚴重的漏洞。從而才導致了我國服裝市場不論好差,各種洋品牌都穩(wěn)居高檔服裝商場,而國內好的服裝品牌也只能“望洋興嘆”的局面。
這樣看來,假洋牌其實也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。“假洋牌”的廠家大多是東南沿海一帶,這些商人很精明,頭腦也很靈活。他們既然有這種“品牌國際化”的意識,其商業(yè)手段也絕不僅僅限于一個洋名上。部分假洋牌的老板對自己的服裝很負責,他們對于潮流的把握比較貼近國際,往往敢于采用一些前衛(wèi)流行的款式和面料,生產(chǎn)符合國際流行趨勢的服裝。相比之下,其他一些國內服裝企業(yè)的負責人就差了這么一點流行素養(yǎng),有時即便設計師設計出了很新潮、很漂亮的衣服,但會因為得不到負責人的肯定而流產(chǎn),或將高檔設計展現(xiàn)于低檔面料上而使效果大打折扣。消費者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花冤枉錢的,但他們想買到的是,品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歷史、裁剪、設計。三依中文網(wǎng)如果這些不能達到,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,選擇一些貌似品牌化的產(chǎn)品。